人力資源
企以才治,業以才興。長期以來,胡家河礦深入踐行“人才是第一資源”發展理念,緊扣人才強企戰略部署及工作思路,主動出擊打好人才成長“主動仗”,著力構建人才聚集“強磁場”,讓人才能夠“留得住、用得好”,有效化解破除制約安全生產的關鍵性、源頭性問題,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鮮活持久力量。
打好“培育牌”,增強安全發展內驅力
立足長遠厚植人才成長沃土。為進一步加快技能人才培養步伐,該礦堅持常態化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理論培訓及技能競賽等活動,在礦區營造“比、學、趕、幫、超”濃厚工作氛圍,不斷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學技術、比技能、爭一流”的工作熱情,全方位打通成長成才“綠色通道”。

“瓦斯超限作業重大事故隱患,是指瓦斯檢查存在漏檢、假檢且進行作業的,井下瓦斯超限后繼續作業或者未按照國家規定處置繼續進行作業……”在6月底的安全專題講堂上,該礦董事長、總經理席國軍登臺對《煤礦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作了詳細、系統解讀。
今年以來,該礦始終將培訓工作擺在安全生產的重要位置,相繼組織開展了工程技術人員素質提升班、安全大講堂、“一通三防”及機電設備專題培訓等,礦領導、科室負責人、勞模工匠、煤炭行業技能大師輪流上講臺,教理論、談經驗、聊感悟,深層次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學思踐悟、提升本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培訓中有效提升全員業務水平和素質能力。
7月份,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訓課在該礦生產準備隊上演。該隊將培訓課堂放在作業現場,合理規劃開工前后20分鐘時間,跟班管理、技術員、班組長圍繞設備操作、作業標準、風險防控等進行精準高效培訓,通過“理論+現場+實操”相結合的模式,不但讓培訓更具針對性、指向性,也可加深一線職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進一步提高實戰操作能力。
不久前,該礦地質防治水部高海斌在第十六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榮獲礦山測量工二等獎、通風隊蘇永偉榮獲“陜煤杯”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榆林賽區)安全儀器監測工三等獎……越來越多的技術型人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但在各類行業技能競賽中斬獲佳績,也逐步成長為礦井安全生產的中堅力量。
打好“留才牌”,構建人才聚集“強磁場”
人才要培養好,更要能留得住。該礦圍繞打造“高技能、復合型人才隊伍”這一核心目標,持續完善考核獎懲和“容錯”機制,以能力、貢獻、成績為導向,以物質和精神激勵為落腳點,持續為人才成長賦能加油,點燃全員干事創業激情。
“我們以‘月申報、月評審、月獎勵加量化考核’的方式鼓勵全員創新,每月定期召開創新表彰會,對優秀創新成果按類別予以獎勵。”該礦科技創新主管介紹。據了解,該礦6、7月份獎勵C級集體創新成果1項,B級、C級個人創新成果7項,收集學術論文4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共獎勵6.8萬元。

井下高速公路、巷口休息站、井口暖心餐屋、“家禾課堂”暑期托管班、免費洗車店、文明宿舍創建……該礦聚焦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逐條解決、一件一件落實,努力為大家創造安全、舒適的礦區環境,不斷提高全員幸福感和滿意度。
“現在坐車便可直達作業地點,相較之前步行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升井后,在暖心餐屋吃口熱乎飯,再去洗漱、換衣,別提有多美了。”
“現在礦上住宿條件真的太好了,空調、暖氣、免費WiFi……簡直跟家里一樣。”談起如今在礦區的幸福生活,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道。
通過一系列的惠民、利民舉措及個性化、精準化、專業化的貼心服務,有效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讓大家在礦工作舒心、生活順心、留得安心,在識才、愛才、用才、重才的濃厚氛圍中最大限度釋放人才紅利,激發干事創業活力。(潘森)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