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全生產月”主題征文比賽
近年來,胡家河礦全面推行“科學評估、超前預警、主動預防、快速治理”的防滅火理念,堅持精心謀劃、精準施策、精細落實,建立長效動態管理機制,進一步織密礦井“防火網”,讓防滅火工作更具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專業性。
堅持精心謀劃,立足源頭治理
該礦401110工作面開采煤層為4#煤層,屬Ⅰ類容易自燃煤層,最短發火期僅為35天左右,同時具有“位置隱蔽、低溫氧化、自發產熱、潛伏期長”的特點,其“先天性”條件,給礦井防滅火工作帶來了一定壓力和困難。因此,為做到超前防范、源頭治理,該礦在采用之前以上下隅角封堵、煤層注水、采空區注氮氣、黃泥灌漿、汽霧阻化,并配合人工預警及束管監測的綜合防滅火措施基礎之上,利用月中、月底檢修時間及時向采空區灌注液態CO2,并加強灌注前后采空區氣體、工作面溫度、工作面風量等關鍵性指標分析,確保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地面液態二氧化碳充罐現場
“401110工作面生產以來,灌注液態CO2累計251.1噸,通過分析對比,灌注后采空區CO明顯下降、CO2含量全面上升,工作面溫度平均下降2.34個百分點。”該礦通風管理部人員介紹。
堅持精準施策,深化監測預警
火災作為礦井開采期間的主要災害之一,防治過程中面臨著龐大的數據分析壓力,工作量大且費時費力。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精準分析、精準治理,該礦將之前相對分散的防滅火工作結合成為有機整體,并大力引進自然發火綜合在線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定期埋設束管,實現實時監測采空區O2、CO、CO2、CH4、C2H4、C2H2等防滅火指標氣體濃度和溫度。

采空區注液態二氧化碳示意圖
今年以來,該礦堅持每日一分析、每周一總結,統籌建立綜放工作面防滅火全息云圖,利用系統分析+人工監測手段,優選煤自燃溫度的氣體表征指標,確定溫度與氣體表征參數的量化對應關系,實現了綜放工作面放頂煤、工作面架后束管位置、工作面架后黃泥灌漿管路位置、注氮管路釋放口位置、灌注液態二氧化碳位置、回采里程等情況的實時監測,逐步建立完善礦井煤自燃分級預警體系,確保工作面防滅火工作持續向好發展。
堅持精細落實,實現動態管理
今年以來,針對自然發火預兆、征兆、發火等不同階段,該礦堅持多措并舉、精細落實、動態管理,確保各項防滅火措施落地落實落細,進一步實現在動態管理中穩步提升礦井防滅火水平。

井下密閉墻檢查
針對采空區自然發火防治,該礦詳細制定防滅火措施落實清單,并每天安排專人現場督促工作面頂煤回收、煤層注水、隅角封堵、汽霧阻化等防滅火措施落實,確保采空區防滅火工作出實效、見成效。針對采后封閉區自然發火防治,該礦根據密閉墻O2、CH4、CO、壓差、溫差等指標,將密閉墻分為紅、橙、黃、藍四個等級,根據對應等級懸掛對應顏色管理牌,制定對應管控措施,進一步實現“監測預警全覆蓋、分級管控無疏漏、綜合治理‘零發火’”的目標。針對井下各系統自然發火防治,該礦每周對井下各立交、各聯巷、各閉墻及巷道存在的裸露煤體進行一次全覆蓋排查,制定專項方案、采取專用措施、使用專用材料進行處理,并利用學習時間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區隊講解探頭線纜維護、吊掛標準等方面內容,在提高職工安全意識的同時進一步確保監測數據準確、數據傳輸可靠。
劈波斬浪踏歌行,篳路藍縷苦作甘。今后,該礦將以“一通三防”智能化建設為契機,融合現有煤自燃監測預警、束管監測預警、安全監控等系統,努力構建形成煤自燃危險區域程度智能判別及預測體系,前移火災防控關口,全面實現礦井煤火災害由被動治理到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張玉明 王高挺)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