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百日安全行動主題征文專欄
今年以來,大佛寺礦緊緊圍繞“零沖擊”目標,堅持“地質探查先行、采掘優化部署、卸壓支護并重、精準監測支撐”治理方針,嚴格落實“13444”沖擊地壓防治體系,精準施策、多措并舉,聚焦沖擊地壓災害治理重點環節,全面提升災害治理效能。
強化區域管控抓源頭,確保布局合理。該礦結合生產現狀和采掘接續計劃,按照相關規定劃分了礦井的禁采區和緩采區,明確劃定的緩采區開采前必須進行沖擊危險性評價、防沖專項設計和安全性論證,經過專家評審通過,并落實沖擊地壓防治措施后方可進行采掘活動。礦井目前采掘活動均按照“一井三區、一區一面、分區開采”的思路,堅持開拓先行,堅持多區跳采,在相鄰工作面采動影響穩定后再開始掘進鄰空巷道,合理規避采動壓力影響。針對4煤、4上煤聯合開采特點,將下覆煤層工作面采用內錯布置,根據上下煤層厚度、層間距,綜合分析煤柱底板應力分布規律,合理確定內錯距離,將4煤巷道布置在4上煤煤柱底板應力降低區及變化穩定區,提高圍巖安全穩定性,從而降低沖擊危險。

強化監測預警重分析,確保監控有效。該礦堅持“強監測”原則,細化監測標準,嚴格數據分析。礦井采用微震、地音及應力監測等“區域+局部”和“動載+靜載”的多元化防沖監測手段,構建了沖擊地壓多參量綜合監測預警模型和沖擊危險分級判別準則。同時,通過三維地震勘探、瞬變電磁勘探、槽波勘探和鉆孔勘探技術手段,實現礦井、工作面、特定地點地質構造和頂底板巖層結構的普查、詳查、精查。采用震動波CT探測技術對工作面應力分布進行精準劃分,為沖擊地壓治理奠定地質保障。在評價結果、生產和地質等條件前提下,綜合分析研判監測參量前兆信息,進行沖擊地壓預測預報,指導沖擊地壓災害精準防治。

強化立體卸壓抓動態,確保卸壓到位。該礦采用Φ153mm大直徑鉆孔為主的煤層預卸壓措施,根據防沖設計報告,對劃分不同等級的沖擊危險區域及時指導施工單位調整鉆孔間距,確保局部卸壓措施精準落實。對于配備快速掘進裝備的掘進工作面實施迎頭大直徑超前卸壓鉆孔+幫部(底板)煤層爆破卸壓措施,讓災害治理超前于生產組織,降低應力峰值,實現安全生產。在重點特殊區域采用頂板爆破預裂強化卸壓,大巷群和回采工作面大巷保護煤柱局部施工高位頂板水力壓裂,四種卸壓措施,不同層位精準施治,形成立體式沖擊地壓防治模式,并且在措施落實中總結經驗、優化工藝,大幅提高了卸壓效果及效率,減小了沖擊風險。

強化災害協同治理,確保安全生產。該礦沖擊地壓防治辦公室協同相關部門及周邊礦井,超前地質探查,進行災害預防信息共享。對臨空巷道、地質構造帶等區域,采用注漿加固改性、Φ28.6mm高強度高預應力錨索加強支護、噴漿封閉等主動支護措施,達到“高強度、高可靠性”支護效果,實現“一次設計、一次支護、永不返修”目標。回采工作面采用密集采前預抽鉆孔與高壓水射流割縫、二氧化碳致裂增透相結合方式實現瓦斯高效抽采,同時增加煤體裂隙,弱化煤體彈性變形能聚集,進一步減小沖擊危險。礦井與中煤科工開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大佛寺礦井防沖開采規劃與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項目,制定了《沖擊地壓礦井災害治理頂層設計方案》,建立多重災害交織耦合條件下的綜合防治體系,指導礦井災害治理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趙磊)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