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寫這篇讀后感,是我心中遲疑最久的一次,原因也很簡單——我怕我文筆平平,寫不出心中的感動和震撼;我怕自己見識短淺,寫不出它萬分之一的厚重。但從我開始讀這本書到現在,我已經不止一遍給女兒和身邊的人說,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所以這篇讀后感也就當作是一篇推介吧,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歡《我與地壇》,喜歡史鐵生。
我這里所說的《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集,當然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我與地壇》。我們這一代人大都在高中課本上學到過這篇文章。上大學時曾和一位室友聊天,她說老師當年在課堂上講這篇文章時,一度哽咽。時隔多年,我再讀這篇,也終于理解了那位老師的哽咽。我已忘了自己高中上這堂課時的感受,在感慨年少無知的同時卻也心想,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他欠我一堂《我與地壇》。
這是一篇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作品,是作者十五年里搖著輪椅在地壇進進出出、看人來人往花落花開、苦苦思索煎熬一個個日夜后結出的碩果,是作者對人生深入思考后的理性認識和對母愛的深情謳歌。它寫盡了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心路歷程和一個母親的隱忍含蓄、不斷推著兒子前行的沉默痛苦,是面對命定的局限而不屈的挑戰,是經歷刀光劍影后的強大和釋然。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我們不贊美苦難,因為沒有人愿意與它為伍,但人生又總是充滿意外。他說,“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么英勇無敵,厚學博聞,多么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無知無能的地位。”
命運給了史鐵生身體上的殘缺和限制,將他困在那輪椅上,但他在思想上掙脫樊籠,使靈魂得到更大自由,達到了少有人能及的精神高地,并用極其平實的語言、精妙獨特的構思、冷靜平和的敘述將最豐滿的思想展現給世人。他說,“人不是茍死茍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愿為驕傲的。”
史鐵生的遭遇可能會讓初讀者生出許多同情憐憫,進而是敬重,但那不是他。即使隱去所有的背景信息,史鐵生的作品也同樣是直擊靈魂、振聾發聵般的存在。只能說這份境遇讓他有了對“生與死”的不同體驗與深刻思考,但他的偉大是由內向外生長的信念和光芒。“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史鐵生更是一個哲學家。
相較于《我與地壇》,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好運設計》。當代人都普遍焦慮,網上也常會刷到“什么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一類的雞湯文章。其實靜下心來讀一遍這篇《好運設計》,我想任何焦慮都會好上一大半。
完美的人生是什么樣子的?生活一路坦途?萬般皆順意?倘若日子總是晴空萬里,那是否就只有舒適和平庸?人生實際的境遇和心里的感受,永遠是有差異的,感受源于對比,而對比就有代價。沒有痛苦和磨難,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幸福。所謂完美的設計,一旦完美便就少了對幸福的強烈感受和認可。況且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死亡又是必然存在的結局,那么所有的設計都將效果有限。因此,史鐵生提出了對抗一切苦難虛無的終極辦法,那就是“只使過程精彩”。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過程中的美好與精彩,并且鎮定地欣賞其中的美麗與悲壯。即便痛苦與你同在,虛無與你同在,但只要過程在繼續,那幸福也就與你同在。
讀這篇時,真的是有一種酣暢淋漓、醍醐灌頂的感覺,跟著作者在腦中構建一個完美人生,卻又在登上頂端時悵然若失。思想通透的人,目光總能跨越時空。這篇文章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思考命運一雙大手在暗中的撥弄,他引導著我們深入思考,帶著我們想通悟透,而這想通,不是看淡、躺平和佛系,而是理解人生本該多姿多彩后的倍加珍惜,是看透生活總會有陰晴圓缺后的誠摯熱愛。
史鐵生的文字兼具美和深沉,但凡有一些文學愛好的人看這本書,都不會有枯燥的感覺,透過文字的平靜和流暢,我們看到的是他用生命寫作的真誠和深沉。他的文字在令人震撼的同時,又極具治愈力,是向死而生的勇敢,是不屈不撓的堅韌。深深折服于史鐵生的頂級文筆和通透思想,每看一次都會被震撼到。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文學不死,思想不滅。“1991年整個中國文壇沒有文章,只有《我與地壇》立著。”是的,并且一直立著,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心中搭建起神圣的地壇。(彬長礦業公司 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