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走進彬長礦業生產服務中心皮帶機組件加工車間,激光切割機火星四濺,大批的型材與板材在智能排版系統的指引下精準落料,邊角料的堆積量卻比以往少了許多。在降本增效的大潮中,該中心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從優化工藝、盤活庫存、廢料再生三方面入手,在不起眼的“邊角縫隙”中摳出了真金白銀,扎實推進降本增效工作。

智能優化下料工藝,從“粗放切割”到“毫米必爭”
“以前下料就像‘切豆腐塊’,只圖方便,現在每一刀都得算到骨頭縫里。”針對型材和板材下料兩大關鍵環節,中心充分利用好激光切割智能排版系統,在下料前就將產品各板材和型材提前排好,系統根據零件形狀進行自動“拼圖”,甚至能將不同訂單的零件混合排版,將原材料尺寸利用到極致。
以1.4米皮帶機上托架側板為例,智能排料比傳統人工排料能夠在每張鋼板多切割16件,一套皮帶機僅上托架側板可節省原材料1.6噸。兩臺激光切割機上已經存儲了百余份皮帶機產品優化圖紙,覆蓋了80%皮帶機各類型產品,真正使原材料“物盡其用”。
閑置材料“再上崗”,老庫存變身“新主角”
在加工皮帶機護網過程中,中心將庫存中積壓已久的一批淘汰的舊型號金屬焊網再利用,重新焊接成皮帶機護網,斑駁的表面噴涂新漆后煥然一新。“這些焊網經過重新加工,現在‘二次就業’為每套皮帶機省了1.5萬元的新護網費用。”車間材料員說道。在中心,類似的“變廢為寶”已成常態,在搭建鋼結構棚時,優先調用積壓的6.9噸φ245鋼管和9.5噸不等邊角鐵等原材料進行加工,有效盤活了積壓原材料,讓庫存真正“活”起來。
邊角料“吃干榨凈”,廢鋼堆里淘出“效益金礦”
下料環節產生的邊角料,也曾是讓人頭疼的一大難題。該車間將這些長短不一的廢料分類標記,制定了型材接料工藝,將短料組拼焊接成長料,并增加筋板,經探傷檢測合格后應用于非承載件制作,一年可消耗短料1.5噸。其次,利用各類型材料頭制作托盤、料架等工裝,替代外購木制或塑料托盤,用于生產工序之前存儲和轉運。同時,還積極與其他車間聯系溝通,將各類型材短料提供給其他車間加工各類工位器具等,邊角料得到了充分利用。
降本增效沒有“休止符”,只有“進行曲”。該中心將精益思維融入生產全鏈條,精打細算每一筆成本支出,以“繡花功夫”破解降本難題,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王瑞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