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2025年5月31日,一聲汽笛劃破彬長礦區的晨霧。一列滿載3008噸煤炭的87621次列車,從胡家河孟村鐵路專用線緩緩駛向云南寧洱。作為彬長集團響應國家“公轉鐵”政策的標志性工程,該項目投運后年運力新增300萬噸,預計每年可減少公路運輸碳排放超20萬噸,不僅破解了周邊礦井運能瓶頸,更以“輻射關中、聯動西南”的區位優勢,助力構建跨區域煤炭供應鏈。
從零開始的“笨功夫”
十年前,2015年5月31日,一列滿載煤炭的貨運列車緩緩駛離彬長礦區,奔向江蘇等華東煤炭消費市場。彬長集團鐵運分公司首條鐵路專用線建成通車,這片被群山環抱的煤田,終于告別了12年“有煤難運”的歷史。
剛開始干鐵路時,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沒人懂技術,就把老師請進車間現場教;設備老是出毛病,就定下必須一塵不染的硬規矩;為了讓列車跑得快、停得穩,他們就白天測數據,晚上畫圖紙,硬是編寫出35項安全生產制度,摸索出“快接、快檢、快加固”的“三快”工作法,讓單車作業時間縮短40%。通過企校聯合辦學、《鐵運小課堂》等特色培訓體系,培養出首批120名技術骨干。
2016年冬天,裝車倉溜煤槽受凍無法正常運轉,20多個職工在零下20℃的夜里搶修了4小時,雙手凍得發紫,沒一個人喊累。靠著這股子拼勁,當年運量從240萬噸逐年遞增,現已成為“陜煤入渝”核心通道,截至2025年5月,累計安全外運煤炭超1.4億噸,相當于減少百萬輛重卡公路運輸污染排放,為區域能源保供和綠色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智慧裝車的“魔法秀”
胡孟站的快速裝車系統是彬長鐵運分公司技術進步的縮影。兩座巨大的“鋼鐵糧倉”單座能裝下1萬噸煤炭,搭配的快速裝車系統就像會魔法一樣,只需1小時就能把5000噸煤炭精準“喂”進車廂,比傳統方式快3倍。
“以前靠人工盯著,現在全是智能控制”該公司胡家河孟村站站長黎鵬軍介紹道。
十年間,彬長鐵運已悄然從“拓荒者”蛻變為“領跑者”。自主研發的無人化調度系統融合AI與5G技術,實現從進站到發車全流程信息監管;全國首例煤炭鐵路專用線DF7c5834內燃機車PLC低恒速創新項目,讓列車起步像轎車般平穩,每年減少機車損耗成本超80萬元;“動作計數系統”讓裝車工的操作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降低設備關鍵部件磨損率,延長設備整體使用壽命。
2024年,鐵運分公司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安全生產標準化“雙一級”鐵路專用線企業,135項企業標準被納入行業培訓教材,2項國家專利讓同行紛紛“取經”。
下一個十年的“新盼頭”
胡孟改擴建項目是彬長鐵運分公司十年發展的里程碑,更是“公轉鐵”政策落地的典范。
以后的胡孟站會更熱鬧,年運量要提到1500萬噸,相當于每天多開8列火車。還要建水北集運站,以后煤炭可以裝集裝箱運到更遠的地方,司機師傅們也能在物流園區歇歇腳、辦點事。
最讓人期待的是“智慧升級”:以后進站的火車不用人工指揮,攝像頭自動“認”出車廂號;單列車登記時間從15分鐘縮短至3分鐘;衛星和無人機每天巡檢鐵軌,哪兒有問題提前好幾天就能發現。
十年前,工電車間負責人秦躍參與鋪了第一條鐵軌,如今他摸著智能裝車系統自豪地說:“以前跟著別人學,現在讓別人跟著我們學。”
當年種下的行道樹,如今已能為候車職工遮陰;當年滿手油污的學徒工,現在成了帶徒弟的“創新達人”,他們正在見證著這條鐵道由礦區通向更廣闊的天地。(王英楠 雷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