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
“哎,老李,你的自救器戴反了!”
老李手上的動作猛地一停,脖子像安了轉軸似的快速扭向張鵬舉,嗓門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不可能!我在煤礦摸爬滾打11年,自救器怎么用,咋個戴法,能不清楚?”
張鵬舉快步走到他身邊,指尖點在自救器旁的定位器上。老李順著他的手指低頭一瞧,原本滿是篤定的臉瞬間僵住,心里“咯噔”一聲,跟被井下的煤矸石猛地砸了一下似的。
“老李你看”,張鵬舉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自救器得挨著皮帶開口處,井下但凡有個緊急情況,手一伸就能摸到,秒開自救,這可是‘救命的時間差’!”
這話剛落,老李的臉“騰”地紅了,忙不迭把皮帶轉到身前,眼睛瞪得溜圓仔細瞅。安全培訓時老師反復強調細節是“保命符”的場景猛地沖進腦海,自救器不光要扣得死,位置更是半分含糊不得!他手忙腳亂地解開皮帶,把自救器往皮帶開口側挪了挪,又使勁拽了拽帶子,確保紋絲不動。
“嘿,還真讓你這小子給說著了!”老李撓了撓頭,臉上的不好意思混著打心底里的佩服,拍了拍張鵬舉的肩膀,聲音里帶著一點憨笑的沙啞,“看來我這‘老資格’也有犯糊涂的時候。安全生產哪有‘差不多’?差一丁點兒規范、少一絲一毫細致,那都是拿命開玩笑!”
這幕小插曲引得周圍職工紛紛圍攏過來,原本緊張的抽查氛圍,瞬間變成了熱烈的安全話題討論:我上次安全帽帶沒系緊,現在想想都后怕;工具擺放也得嚴格按規程來,真到緊急時刻找不著,那可就麻煩大了……被抽查的職工們下意識地摸了摸腰間的裝備,開始仔仔細細地檢查起來。
在胡家河礦,這樣的現場“安全課”從未間斷。從自救器的佩戴細節,到每個崗位的標準化動作,“把細節摳到極致、讓規范成為本能”早已融入職工們的日常。大家都清楚,安全生產的底氣,就藏在“戴正自救器”般的較真里,藏在對每一條規程的敬畏中。
唯有讓“差不多”變成“差不得”,讓“規范化”成為肌肉記憶,才能在千米井下筑起最堅實的安全防線,守護好每一位煤礦人平安歸家的路。(王澤林)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