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之家
今年以來,胡家河礦堅持把“以人為本”融入發展脈絡,精準聚焦職工群眾“急難愁盼”痛點,以民生實事“小切口”撬動幸福生活“大圖景”,讓職工的獲得感更飽滿、幸福感更綿長、安全感更堅實。

破“堵點”筑“暖點” 細微處浸潤民生溫度
該礦始終把職工呼聲視作第一信號,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多種方式廣泛調研,主動引導職工敞心扉、談訴求、提建議,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逐一登記在冊,明確整改時限與責任人,同時舉一反三地排查同類問題,將貼心服務精準送到職工心坎上,把生活里的“堵點”轉化為暖心“觸點”。針對井下三班倒的工作制度,職工餐廳推行24小時“不打烊”服務,夜班職工下班后能隨時吃到熱乎飯、暖心菜,工作人員根據季節更迭與職工反饋動態調整菜單,最大限度滿足職工味蕾需求,用心用情守護職工幸福“食”光。安裝雙層密封玻璃門,有效阻擋了室外的噪聲干擾,提升了室內的保溫效果,為職工營造更溫馨、更舒適、更潔凈的“家”氛圍。
如今,走進職工浴室,一排排衣柜整齊排列、一盞盞照明燈光柔和、一個個淋浴花灑筆直安裝,更衣區、洗浴區功能劃分清晰、一應俱全,讓職工下班后能舒舒服服洗個熱水澡,徹底洗去一身煤塵與倦意。

褪“單調”添“多彩” 文化賦能點亮業余生活
曾經“下班只能刷手機”的礦區,如今藏著一片“快樂天地”,跑步機上汗水滴落的節奏、籃球場上此起彼伏的吶喊、羽毛球網前靈動的揮拍、圖書角里書頁翻動的沙沙聲……這些生動場景,已成為胡礦人觸手可及的日常“小幸福”。
在妥善解決職工“吃住行”等基本需求后,該礦結合職工倒班作息、節假日分布等特點,將工作重心轉向職工業余生活的豐富度與品質感提升,著力讓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起來。各基層區隊因地制宜設立“圖書角”,配備安全技術、煤炭知識、文學名著及歷史讀物等專業書籍,滿足了職工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與知識需求,讓“充電學習”觸手可及,成為職工身邊名副其實的“文化氧吧”與“精神驛站”。
同時,常態化組織開展拔河比賽、環礦區健步走、職工籃球賽、羽毛球邀請賽、趣味運動會等文體活動,既為職工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又增進了團隊的凝聚力與歸屬感,讓礦區生活不僅有“柴米油鹽”的踏實,更有“詩與遠方”的浪漫。

建“長效”固“幸福” 全維保障守護職工安康
該礦始終堅持“職工需求在哪里,工作落腳點就在哪里”,深入一線“察實情、聽心聲、解難題”,讓溫暖如涓涓細流滋潤職工心田。堅持每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以真心真情幫助職工子女更好成長成才,竭盡全力幫助職工解決困難、減輕負擔;連續三年開設“家禾課堂”暑期托管班,聘請有幼教經驗的老師,輔導作業、組織趣味活動,解決職工后顧之憂,讓孩子開心學習;面對青年職工婚戀問題,與周邊企事業單位聯合舉辦交友聯誼活動,為單身青年職工搭建“鵲橋”,助力實現個人的成長夢、事業夢、家庭夢、幸福夢,讓廣大單身青年職工扎根企業、踏實工作。
此外,該礦始終將職工安全放在首位,持續引進先進設備、推廣高效新工藝,創新應用“可視化+安全”管控模式,推動現場安全監督效率顯著提升;定期為井下職工進行職業健康體檢,為接觸粉塵崗位職工配備防塵口罩與防護面罩,建立職工健康檔案,確保職工在安全有保障、健康有呵護的環境下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該礦將始終以職工需求為導向,在民生實事上持續發力,用心用情用力當好職工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切實把職工所思所盼所需落到實處,不斷繪就職工幸福生活新畫卷,讓“幸福生產力”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田磊)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