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如果你曾陷入極度的自我內耗,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敢拒絕他人的事情,那么不妨試著讀一讀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與古賀史鍵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或許會從中體悟到新的自我。
《被討厭的勇氣》用“青年與哲人對話”這一故事形式,總結了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即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本書通過“青年”的一次次駁斥,映射出讀者當下的困惑,而“哲人”的耐心解釋,讓我們逐漸掌握了看似復雜實則簡單的人生道理。
我們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與自己和解的平衡,“雞湯”收藏了一個又一個、自我肯定了一遍又一遍,仍難過好生活,明明很愛自己卻又總徘徊于不值得被愛的漩渦當中,無法真正釋懷,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而阿德勒告訴我們,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這樣的自卑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如何坦然地面對負面情緒,作為我們人生中的必考題,這位心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具體來說,就是要學會識別人與人的邊界,明白什么是“別人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課題”。阿德勒認為,人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我們要找到自由、幸福的狀態,就必須處理好“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而處理好這三大課題,則需要我們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尊體系,在自尊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學會“課題分離”非常重要。
比方說,面對一個不努力學習的孩子,家長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學習:上輔導班、請家教、家法伺候……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非常痛苦。根據阿德勒的思想,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家長的課題,家長對孩子課題的妄加干涉,導致煩惱重重。當然,阿德勒的思想也并不是放任主義,他認為家長的課題是“幫助孩子成才”。例如:在了解孩子做什么的基礎上,對他進行保護,當孩子向自己求助時,對他提供支持和幫助。
阿德勒認為,只要做好“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能發生巨大改變。判斷課題分離的方法就是考慮該課題帶來的結果由誰來承擔,一個人的課題,他人可以參與討論,表達看法、建議,但無權干涉,而我們的生活中,通常存在著“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你的事”的黏稠關系。
課題分離,本質上也是在區分我無法改變的和我能改變的。我無法改變的事情,不是我的課題,要表現出“豈能盡如人意”的雅量;而我能改變的那些事,是我的課題,則要做到“但求無愧我心”的擔當。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是理解成點的連續。”是啊,走出來,躬身入局。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所有做過的事情就像一個一個的點,在合適的時候會連成線,人生是連續的剎那,這也是過好每一個當下、活在此時此刻的意義。
不著急趕路,慢慢前行,將沿途的風景盡收眼底,驚喜悄然而至,也不失為一種美好的體驗。讓我們學會“課題分離”,與自己和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擁有“獲得幸福的勇氣”。精神內耗是一件極度消耗自我的事情,希望我們永遠有面對自己和世界的勇氣,永遠充滿自信。(王瑩)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