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不知不覺間,臘八節到了。若不是看到手機上的提示消息,我只怕會像往常一般錯過這個對我而言重要的節日吧。
在兒時的記憶里,臘八節意味著熱鬧和歡笑。每當臘八節來臨,奶奶總是會提前準備好各種食材,如小米、紅豆、紅棗、桂圓等。她用心地挑選每一份食材,確保它們新鮮、飽滿。小時候的這一天,當我放學去奶奶家,臘八粥的香氣便彌漫在整個廚房,那是一種混合著小米和紅棗的甜香,還有撲面而來的桂圓的甘甜和紅豆的醇厚香氣。每當我聞到這股香氣,心中就充滿了期待和歡喜。老一輩人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兒時的自己對于過年有著別樣的情懷,那意味著能吃到平時很少才能品嘗到的可口美食,嶄新的衣服,與小伙伴在雪地里打雪仗、放炮仗時的歡樂,以及那令人充滿憧憬的漫長假期。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驅走了冬日的寒冷,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是奶奶對我的關愛與呵護,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深深的向往。

臘八粥就像一道紐帶將我與親人緊密相連。我還清晰地記得兒時奶奶教我背“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的印象,“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念起依舊記憶深刻。記得有一次下大雪,奶奶看著窗外的雪景隨口說了句歇后語:“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我好奇地問,為什么要枕著饅頭睡。奶奶說,下大雪,莊稼來年就有好收成了。那時只是覺得奶奶說的這句歇后語有趣,現在細細想來心里卻有種別樣的感觸。
那是只有經歷過艱苦歲月的人才能體會到的感受吧。從舊中國的東北三省到新中國的首都北京,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奶奶在北京與抗美援朝歸國的爺爺組成家庭,并在數年后響應國家“三線建設”政策,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離開生活條件相對殷實的首都,投身大西北的國防建設中。
在火車的轟鳴聲中,三線建設者們抱著“獻完青春獻子孫”的奉獻精神,在祖國大后方建立起新中國早期的工業基礎。從一窮二白到自給自足,廣大三線建設者們用自己的青春書寫了共和國歷史上一段鮮為人知的篇章。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似乎沒有做過陜西菜,面條也只做炸醬面,餃子只包東北的大蒸餃,像酸菜白肉、豬肉燉粉條這些東北菜我小時候可是吃了個遍。那時候每到入冬,奶奶家的水缸里總會腌許多大白菜做酸菜,只要看到那些壓在缸里的大石頭我就知道:快過年了。
我想她之所以不做陜西菜,應該是沒有機會去品嘗當地的美食吧。奶奶操勞一生,含辛茹苦地帶大她的三個兒子,緊接著又帶大三個孫子。我小時候沒有印象跟家里人“下過館子”,能記起來的已經是我上大學后家里條件慢慢改善以后了。
前些年聽父親回憶往事時說起過,以前家里養過雞、養過鵝,醬油、醋、黃醬、酒等物品都是奶奶自己做的。那時候各家都不富裕,奶奶身為“三線人”充分發揮了自力更生的生活習慣,省吃儉用操持著整個家庭的吃穿用度。
我上初中以前,每年冬天奶奶都會為我做一身棉襖棉褲,自家裁剪的衣物不甚美觀,卻保暖實用,奶奶在棉襖里填充的棉花非常充實,是她的棉襖溫暖了我的整個童年。
再后來參加工作,我離開了從小生活的地方,每天吃著小時候天天期盼的“外面的飯”,而逐漸淡忘了兒時的味道。
當我有了自己的收入想帶奶奶去“下館子”時,操勞一生的奶奶已經沒法再讓我兌現兒時的愿望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孫欲養而親不待”,這些年每逢臘八節,我總會想起奶奶和她做的臘八粥,那是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之一,也是我一生中最珍貴的財富。
在這個思念的節日里,我常會提醒身邊的同事、好友去品嘗臘八粥,去回憶童年的美好時光。無論身在何處,我都會牢記家人的叮嚀和朋友的祝福,把這份思念化作前進的動力和溫暖的力量。
今天中午在食堂吃飯時,有幸喝到了物業免費的臘八粥,它多少慰藉了我略顯傷感的情緒。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文家坡礦 張盟)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