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回望歷史長河,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其最為人稱道的便是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儒、道、墨、法、陰陽、縱橫……諸多學派在那個時代開山立派、相互激蕩,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讀史可明鑒,知古可鑒今。作為一名礦井管理人員,在深學悟透《煤礦安全生產條例》“八項硬措施”等現行安全生產相關文件制度的基礎上,我也嘗試著從古文中總結學習貫通古今的安全管理之策。
縱橫家代表著作《鬼谷子》“符言”篇章有言:“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熒惑之處安在。”本意是講“要了解天時之兇吉、地理之險易、人情之順逆,還要查遍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才能明晰事理、避開災禍。”古之經典,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觸類旁通之下,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安全生產環境辨識的重要性,以及推行“44233”現場安全管理法的必要性。
首先,“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在安全生產中,我們同樣需要全面考慮天、地、人三方面的因素。“天”指自然環境,如圍巖變形、支護強度、應力大小等;“地”指生產現場的具體環境,如設備布局、作業空間等;“人”指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包括職工安全意識、自救互救能力、應知應會掌握情況等。三者共同構成了本質安全環境,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其次,“四方上下,左右前后”,這是對安全生產環境辨識的全方位要求,需要我們從各個角度、各個方向去審視和評估生產環境,確保沒有遺漏和盲區。這就要求干部職工齊上陣,做到“人人考核、崗崗評估、干部包崗、視頻全覆蓋”等齊抓共管,唯有如此,才能及時發現并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確保安全生產平穩有序。
最后,“熒惑之處安在”,這句話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對可能引發安全事故的因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覺性。“熒惑”指火星,常被引申為惑亂人心的因素,在安全生產中,很多風險隱患看似微小,卻足以引發重大事故,因此,務必要強化風險研判、加強安全培訓,有效防范治理各類“熒惑之處”。
綜上所述,安全生產環境辨識的重要性極其顯著,不容忽視。它不僅是預防安全事故的關鍵措施,也是確保生產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我們要貫徹執行“1346”安全管理理念和“44233”現場安全管理法,持續強化安全生產環境辨識工作,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堅實保障。(馬志飛)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