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近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的一則報道,深深打動了我好幾天,讓我不由得想起那首“讓墻詩”。報道中講到,習近平總書記說,來這里看一看,很有感觸。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六尺巷”在安徽桐城的鬧市區,巷道百米長、兩米寬,青磚黛瓦,古木參天。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化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老家與鄰居吳家中間有一塊空地,他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地糾紛,兩家互不相讓。張家人寫信向張英求助,張英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到書信后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這首詩讓我記憶深刻,緣于它沾泥土、接地氣,反映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即使三歲小孩也一讀便懂,然又寓意綿長。典故中張英律己從嚴,舍利求義,權不為己所用,以德服天下的精神傳頌數百年,也充分展示了我們祖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的辯證思維。
在我小時候,我們村里偶有罵街吵架的,原因無非是誰家蓋房時界墻占到鄰居家地盤,或者蓋房的房檐壓過鄰居家一磚,也有種地越過了地畔多占隔壁家一行,要不就是莊稼翻地逼近路面導致道路越來越窄,更有甚者墳地立碑高度都要超過別家等等。總之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人哭笑不得,這時也有找在外當領導、其實多年不來往的遠房親戚來解決爭端,但大多是比看誰家厲害,誰能勝過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否知道“六尺巷”這個典故呢。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農村實施系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利好政策,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同時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基層治理,提高了農村人的文化理念,農民脫貧致富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在不斷豐盈,這些矛盾也逐漸不復存在了。
六尺巷窄天地寬,而比天地還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古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謙和禮讓。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愿我們每個人、每個家都能從六尺巷所體現的“和合”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六尺巷”精神永流傳。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