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孩子跟著點讀書哼唱的童謠,像一把舊鑰匙,輕輕開啟了歲月深處那扇藏著往昔的門,我的心也隨之飄進了舊時光的庭院之中。
我生于農歷小年,那時家中經濟拮據,生日時沒有造型精美的蛋糕,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糖荷包蛋,加上母親包的蘿卜餡餃子,卻也吃得心滿意足?;蛟S正因如此,過年于我而言,總有種難以言表的眷戀之情,那是對家的深深牽掛,對親情的濃濃依戀,對傳統節日的執著守望。
猶記得兒時,大抵從五六年級起,身為家中長女的我便主動承擔起部分家務,早早體會到了父母持家的艱辛。祖父母在世時,每逢歲末年初,家里總是格外忙碌,過年儀式感十足。父母的身影穿梭于家中的每一個角落,為了這個家的溫馨與團圓默默付出著。
臘月二十三過后,大掃除的序幕正式拉開。全家老小齊上陣,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將屋內物件逐一搬到院子,母親用干凈的濕布仔細地擦拭著那歲月留下的塵埃,那些家具在母親的手中漸漸煥發出原本的光彩。父親給掃帚綁上長長的桿子,裹著頭巾,將屋頂和角落里堆積的灰塵清掃干凈,一時間,屋內塵土飛揚,卻也充滿了別樣的生機。祖父母也沒歇著,祖父戴上老花鏡,提著工具箱,一件一件地查看那些舊家具,仔細地修修補補,讓它們不光能用,還多了些往日的溫情。祖母坐在院子里,手上忙著用針線縫縫補補家里的舊衣裳。每一件衣服都藏著家里的故事,經過她的手,就像又活了過來。物件歸位后,母親和我又忙著揉面蒸饃,有招待客人的普通饃,有寓意吉祥的拜年花饃,還有初一要吃的餛飩饃,饃里包著硬幣、辣椒、麥麩、蔥油,藏著對新年的祝福與期許。我還興致勃勃地跟著母親捏果子,花朵形、圓形、菱形,甜咸交織,隨后一起燒油鍋,炸果子、蝦片、丸子、豆腐干、花生米,灶房里彌漫著誘人的香氣。父親則挑起采買年貨的重擔,水果、干果、蔬菜、肉類……將袋子塞得滿滿當當。回來后便忙著殺雞宰魚、準備熟食,煙火升騰而起,香氣彌漫在整個院子,滿是年的味道。
有一年,母親鬧出了個烏龍,她做的肉碗扣過來的肉片竟然是反的,全家人先是一陣驚愕,隨后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這成為那年春節獨特而難忘的記憶。
除夕夜,我和弟弟滿心期待著父親煮好的噴香的肉,能啃上剔剩的肉骨頭,那是屬于我們孩子們的簡單快樂。母親在一旁準備著初一包餃子的餡料,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守歲,電視上春晚的歡聲笑語與外面鞭炮的噼里啪啦相互交織,暖黃的燈光灑下,溫馨滿溢。
過了大年初一,前來拜年的親戚絡繹不絕,父親化身為大廚,烹飪出滿桌的美味佳肴,涼菜熱菜、雞魚蝦、甜盤子、肉碗碗……應有盡有??腿颂鄷r,便分桌而坐,男桌、女桌和小孩桌,大人暢談家常,小孩拿著壓歲錢嬉笑玩鬧,宛如一場熱鬧的家宴。我穿梭其中,熱情招待,大家對我稱贊有加,夸我成績優秀又懂事勤快。那時的我,也曾對父母安排的活兒有過怨言,但如今想來,皆是溫暖,那些曾經的忙碌與瑣碎,都成為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童謠聲中,往昔的歲月漸漸遠去,盡管年的模樣已變,但童謠里的溫暖與歡樂,如陳釀,在歲月里愈發香醇,成為我記憶中永不褪色的珍藏。(賈亞茹)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