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第一次翻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時,總覺得“最快樂”是個遙不可及的標簽——畢竟生活里總有填不滿的欲望、解不開的焦慮,快樂似乎永遠是“下一次”的事。但隨著書頁漸翻,才發現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所說的“快樂”,從不是向外追逐的結果,而是向內覺醒的饋贈。
書中有個比喻讓我印象極深:我們的心像一間蒙塵的房間,窗戶被厚厚的灰塵遮住,于是我們總以為外面的世界灰暗無光。那些灰塵,就是我們固有的執念——對“應該”的強求,對“失去”的恐懼,對“完美”的偏執。比如總覺得“努力就該有回報”,一旦事與愿違便陷入沮喪;總擔心“別人怎么看自己”,于是在迎合中耗盡心力。這些執念像無形的網,讓我們在患得患失中錯過了當下的陽光。就像書中提到的修行者,曾因害怕蛇而在禪修時心神不寧,直到某天突然醒悟:蛇本無善惡,是自己的恐懼給它貼了標簽。當他放下“蛇很可怕”的執念時,反而能平靜地與萬物共處。原來,快樂與否,從來不取決于外界,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擦掉心窗上的灰。
作者所說的“快樂之道”,核心是“活在當下”。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可練習的能力。他提倡的禪修,不是要我們逃離生活,而是在吃飯時細嚼每一粒米的香,走路時感受腳掌與地面的觸碰,說話時留意語氣里的溫度。這些看似微小的專注,其實是在訓練我們從“胡思亂想”中抽離,回到真實的此刻。想起從前總在吃飯時刷手機,走路時想工作,睡前復盤白天的遺憾、焦慮明天的安排,結果飯沒嘗出味,路沒走好,覺也睡不踏實。試著像書中說的那樣,吃飯時就好好吃飯,竟發現白粥配咸菜也有清甜;走路時抬頭看看天,云朵的形狀原來每天都不一樣。原來當下的滋味,本就足夠讓人滿足。
更觸動我的,是對情緒的“看見”與“接納”。作者說,情緒就像流水,你越堵,它越洶涌;你若順它流淌,它自會匯入江海。從前遇到煩躁、悲傷,總想著“快點好起來”,結果反而被情緒困住。如今學著像旁觀者一樣注視它們:“哦,我現在有點難過。”“嗯,這份焦慮在胸口發緊。”不抗拒,不評判,只是看著。奇妙的是,當你不再與情緒對抗,它們反而像退潮般慢慢平息。就像某天加班到深夜,疲憊和委屈涌上來時,沒有急著抱怨,只是靜靜坐著感受那份沉重,幾分鐘后竟覺得輕松了許多——原來情緒從不是敵人,只是需要被看見的朋友。
合上書頁,忽然明白“最快樂”的人,不是擁有一切順遂的人生,而是擁有與自己和解的能力。懂得放下執念,珍惜此刻,接納所有發生,這或許就是書里藏的秘密。快樂從不是終點,而是一條向內行走的路。路上或許仍有風雨,但只要帶著覺察與接納,每一步都能踩出平靜的聲響。(大佛寺礦 吳曉翠)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