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動態(tài)
今年以來,大佛寺礦深植“四種經營理念”,將閑置資產盤活、回收復用、修舊利廢作為降本增效突破口,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機制優(yōu)化、考核激勵多維度發(fā)力,深入挖掘內部潛在資源,激活成本管控“一池春水”。

起底排查,摸清家底盤活資產。該礦對1#-5#露天庫,1#、2#新增生活區(qū)物資庫,東廣場物資庫,3#立風井物資庫等9處區(qū)域閑置物資資產開展起底式排查。截至4月20日,全礦共盤點整理材料275項、設備281項。各類完好管路、溜槽、電纜等大型材料197項,高壓膠管、墊木、錨桿等日常生產所需材料44項;大巷膠帶輸送機托架、H架等閑置材料34項。整理采煤、掘進、絞車、水泵、局部通風機、滾筒、電機等完好設備34項,水泵、電機、開關、移變待修復設備128項,超過使用年限、無維修價值的饋電開關、高爆開關、后廚設備等報廢設備118項。該礦堅持按照“能復用的不新購、能調劑的不新購”原則,復用變速箱、滾筒、減速機、托輥、PE管、金屬焊管等閑置物資98項、總金額267.18萬元。
“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極限成本意識,以‘零浪費’為目標,從每顆螺栓、每度電抓起,全員參與、精打細算,堅決打贏降本增效攻堅戰(zhàn),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該礦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王福軍向全礦干部職工發(fā)出成本管控動員令。

機制創(chuàng)新,回收復用閉環(huán)管理。“水泵在礦井安全生產中屬于易損設備,廠家一臺250KW水泵維修費將近4萬元,但現在我們經過很多次試驗,已經掌握了維修技術,自己維修只需要5000多元錢,大幅節(jié)約了企業(yè)的單位成本。”機修車間主任焦敏平介紹。該礦堅持省下來的就是賺到的原則,制定《材料回收復用考核辦法》,明確回收率、復用獎勵標準,對具有回收復用價值的材料嚴格按月初制定的回收計劃進行統(tǒng)一分揀、回收,按照種類、型號進行細化、歸類,把能直接復用的單獨碼放整齊、標識清晰,不能直接復用的,經過自制加工、修復處理后復用。據統(tǒng)計,一季度復用錨桿托盤2300個、蝶形托盤1550個、錨桿1700根。機修車間自主維修皮帶機80皮帶架40件、二運架子10件、皮帶跑車3架、卸載架2件,水泵17臺,累計修舊利廢節(jié)支654.34萬元。

凝聚合力,激發(fā)全員創(chuàng)效熱情。該礦加強內部市場化管理,全面梳理管理制度和單價體系,改進結算方式,深化實施“日清日結、班清班結”,以價格結算實現關聯(lián)交易,實現了職工思想由“吃大鍋飯”向“多勞多得”轉變。加強節(jié)支降耗獎懲,通過完善設備備件管理體系,礦井與區(qū)隊之間構成一級市場,區(qū)隊與班組之間構成二級市場,班組與個人(崗位)之間構成三級市場。通過三級市場管理,實現每個人的工作量、工作表現和材料消耗直接與個人收入掛鉤,形成“收入-支出=工資”的理念,激發(fā)全體職工的成本效益意識。一季度以來,各區(qū)隊結合實際,進一步優(yōu)化勞動組織和工藝流程,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承接巷道起底維護、設備設施維修等競標工程,累計創(chuàng)效增收89.46萬元,真正實現了工作效率與經營效益“雙贏”。(田文龍)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