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管理
今年以來,胡家河礦持續深化“四種經營理念”,將閑置物資盤活作為降本增效、優化資源的關鍵抓手,通過實施調劑共享、修舊利廢、全流程管控等多項舉措,推動物資管理從“靜態積壓”向“動態增值”轉變,走出了一條資源高效復用、成本持續優化的創新之路。
精準調劑 打通礦內資源循環鏈
該礦積極推進礦內閑置物資分類清查和統籌調劑,實現閑置設備的“二次上崗”。1至8月份,成功將1套礦用振動篩式固液分離機、2臺WCJS3E(A)防爆柴油機無軌膠輪車等大型設備調撥至文家坡、孟村礦等單位,有效盤活了存量資產,實現資源跨礦區的高效利用。同時,拆除待報廢各類電磁啟動器可復用關鍵配件40件,大幅減少新材料采購需求。此外,積極跟進彬長公司主管部門處置進度,進一步釋放報廢物資占用空間。
在此基礎上,該礦拓展設備租賃業務,實現閑置設備的創收增效。6月份按計劃完成TBM維修,并將配套DSJ800/300/2*185kW快掘皮帶、煤礦用振動壓路機、電動單軌吊車等4項原值6207.68萬元的設備租賃給孟村礦,實現月度創收76.71萬元,既保障了設備高效復用,又形成了穩定收益來源。
8月8日,該礦下發《關于開展各區隊間閑置材料盤活工作的通知》,創新性建立區隊間閑置材料信息共享與調劑機制,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線上共享平臺,實時更新各區域閑置材料信息。截至目前,已成功推動10個區隊間完成材料互通,累計節省采購資金7.85萬元,庫存規模得以有效壓縮,物資周轉率大幅提升。

修舊利廢 變“廢”為“寶”顯成效
該礦將修舊利廢與回收復用作為降本增效的核心突破口,構建了一套“回收—鑒定—修復—復用”全流程管理機制,重點對機電設備、支護材料、工具器具等進行修復利用。
今年來,該礦相繼修訂《物資回收復用及修舊利廢管理辦法》《材料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以高額獎勵激發全員參與修舊利廢的內生動力。同時,引導全礦干部職工樹立“剩下的就是賺下的”經營理念,自覺養成“能修復的不報廢、能復用的不領新、能自修的不外委”思想和行為習慣,科學制定200余項修舊利廢清單及價格目錄,使舊設備、舊材料重新利用,降低外委及新設備、新材料投入,實現物盡其用。
截至8月底,該礦修舊利廢及回收復用物資原值累計達2113.32萬元,實現節約價值1056.66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66.23%,較上年同期增長10.38%。

分類施策 資產盤活實現“存量變現”
該礦將落實閑置資產盤活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重頭戲”,通過分類施策推動資產高效利用,對高價值資產與低價值資產采取不同策略,實現了資產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對于閑置設備、車輛、工具等高價值資產,一方面組織技術力量進行全面修復,恢復其性能;另一方面,根據礦井安全生產實際及兄弟單位需求情況,對相關設備進行合理重組或調劑。對于低價值非資產類物資,如廢舊鋼材、邊角料等,通過二次加工利用,制成小型工具、防護設施等,投入安全生產再使用。截至8月底,該礦已完成非資產類閑置物資盤活21項,實現盤活價值40余萬元,資產類閑置物資盤活金額達1162萬元。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減少了資產閑置損失,更通過“存量變現”為礦井創造了直接經濟效益,提升了資產運營效率。
通過系統化、機制化、分類別推動閑置物資盤活,該礦實現了物資復用、資金節約、空間釋放的多重效益,為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后,該礦將繼續圍繞閑置物資盤活這一重點降本增效舉措,創新舉措和路徑,助力礦井在煤炭市場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逆勢增長,為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經營活力。(潘森)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