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四個示范” 譜寫發展新篇——貫徹落實張文琪董事長調研講話精神專欄
近年來,大佛寺礦堅持以“智”提質、向“新”發力,探索形成了“11233”智能化建設體系,全面推進智能化礦井建設,積極打造智慧管理平臺,激發科技賦能活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寫下了生動注腳。

明確一個目標。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礦井自然災害多元復雜,瓦斯、水、火、頂板、沖擊地壓等災害交織疊加,災害治理難度大、安全風險高……這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大佛寺礦發展之路布滿荊棘。對此,該礦直面問題,深刻思索、深入交流,幾經思想碰撞后,形成共識,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定位,明確了全面推進智能化礦井建設,促進煤炭開采智能化、現場作業自動化、固定設施無人化、運營管理信息化,全力打造復雜條件下多元災害協同治理智能化示范礦井的工作目標。

創建一個標桿。該礦以創建機電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標桿為抓手,通過采集大型設備運行、維護數據,建立設備故障預警模型,建成投用了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可對各設備的使用率、檢修率及設備狀態的數據監測和統一化管理,實時查看產量信息以及工作進度,監控分析設備使用情況及損耗,滿足了設備預防性維護和故障精密診斷需求,保障設備運行始終處于可控、在控狀態,實現了機電設備從計劃、購置、安裝、運維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標。

深耕兩個平臺。該礦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強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深耕智能綜合管控和智能開采地質保障兩個平臺建設,推進管理與科技相互融合,提升管理質效。全面開展系統集成提升工程,積極建設自感知、自決策和自執行的智能綜合管控平臺,通過對十大應用系統、四大功能模塊數據整合,融合采、掘、機、運、通等專業和綜合監控、經營管理、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多源異構大數據,實現了礦井生產環節數據統一采集、調度指揮全息可視、重大危險智能預警、安全管理動態診斷、生產過程協同控制、經營管理智能分析、多圖層集中展示。堅持以統一標準的地質數據資源為中心,與礦井災害防治業務相結合,建成了安全高效開采地質保障系統,實現了地質及治災工程數據的存儲、分析、推演及可視化功能,形成了“大場景+多要素”“小場景+高精度”的多層級地質保障。

落實三個到位。該礦周密部署,精心制定了《大佛寺礦智能化礦井建設規劃方案》,下發了《安全投入保障管理辦法》,明確工作目標、落實時限和具體措施,強化“需求調研、方案編制、系統上線、項目驗收”全鏈條管理,切實做到頂層設計和資金投入、責任落實、質量管控三個到位,為礦井智能化系統建設打下牢固根基。堅持建用結合,印發了《智能化系統常態化運行管理制度》,加強智能化系統常態化應用和評價考核,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實踐表”,形成了上下聯動、協同配合、全力攻堅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夯實礦井智能化建設成效。

強化三個保障。該礦不斷強化安全、生產和治災三個保障,努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科技賦能質效。強化科技創變,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打造視頻智能監控系統,形成井上下視頻監控全覆蓋,突出重點場所、關鍵崗位的操作行為可視化。建成了雙重預防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行為管控與積分考核的聯動管理;優化工藝流程,提升生產保障。持續完善生產輔助系統集成,實現了“無人值守、有人巡視”目標。深入推進智能化工作面建設,形成了地面集控與井下作業聯動,實現了對井下采掘面設備遠程控制和調節,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職工勞動強度;引進先進技術,提升治災保障。積極引進應用瓦斯抽采單元評價、頂板與沖擊地壓監測、火災預警及自動滅火系統等先進技術裝備,超前研判、精準治災,全力確保安全生產。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大佛寺礦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陜煤集團、陜西煤業及彬長集團戰略部署,立足超前定位、著眼創新驅動、強化智慧賦能,以技術創新的“加速度”,按下高質量發展的“快進鍵”,以新氣象、新作為開辟創新驅動的新賽道,努力打造多元災害條件下智慧示范礦井。(馮春朋)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