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經營理念”大家談專欄
“用‘賺錢’思維去‘花錢’”,這既是對企業經營理念的深度革新,更是破解成本壓力、提升資金效能的關鍵路徑。作為小莊礦總會計師,我將從財務管控與內部市場化融合的角度,結合礦井實際,就如何以“投資回報”為核心優化支出決策、以市場化機制激活資源配置,打出成本管控組合拳,以精細化管理驅動效益提升,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重新定義“花錢”邏輯,樹立“支出即投資”的財務思維。
傳統的“花錢”思維往往聚焦于“節約成本”,而“賺錢”思維的本質是將每一筆支出視為“投資行為”,要求以“投入產出比”為核心標尺,衡量資金使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對煤礦企業而言,這一轉變尤為關鍵。一是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的認知升級。煤礦生產鏈條長、支出類目多,大到千萬級的設備采購,小到班組材料消耗,每一筆支出都應納入“投資回報”評估體系。例如,在設備采購中,傳統模式關注“買價最低”,而“賺錢”思維要求綜合測算設備全生命周期成本(購置成本+能耗+維修+殘值),比較不同設備對生產效率的提升幅度,選擇“性價比最優”而非“單價最低”的方案。二是構建多維度支出評估框架。必要性維度:判斷支出是否服務于核心業務目標,杜絕“無效支出”(如冗余的非生產性采購,識別是否必須采購,是否影響安全生產等因素);合理性維度:通過歷史數據對標、行業標準比對,審核支出標準是否科學(如材料消耗定額是否符合井下現場實際條件,有無超基準,可否采用現有物資替代等);效益性維度:建立量化模型,測算支出對應的產能提升、成本節約或效率優化幅度(如每萬元培訓投入帶來的事故率下降值)。
二、以“精準算賬”為抓手,筑牢“花錢即賺錢”的制度根基。
建立全流程預算管控體系,從源頭把控支出質量。一是推行“零基預算”與“滾動預算”相結合機制。打破“上年基數+增長比例”的傳統編制模式,以“歸零”思維申報預算,對生產性支出,必須附“投入產出測算表”,如掘進工程需明確每米進尺的成本構成與預計原煤產量貢獻值;對非生產性支出,實行“一事一議”。二是強化預算執行的“剛性+彈性”管理。剛性管控,即將預算指標分解至月度、區隊、班組,超預算支出必須經財務聯簽和分管領導雙審批;彈性調整,即對市場價格波動或生產計劃變更,啟用預算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資金流向效益更高的環節。
創新投資決策工具,量化“花錢”的經濟價值。推行“成本倒推法”倒逼支出優化,以年度利潤目標為起點,倒推各環節成本限額。如2025年噸煤完全成本目標為416元/噸,財務部門將材料、人工、能耗等成本要素分解至區隊,要求區隊通過內部市場化定價,將成本壓力傳導至班組,實現“花錢”與“賺錢”的閉環管理。
三、以“市場機制”激活資源配置,讓每一筆支出都“花出效益”。
用“價格杠桿”撬動成本優化。一是全工序價值量化,讓“花錢”標準透明化。在采煤、掘進等核心工序中,推行“成本倒推+歷史數據修正”定價法。如采煤綜合單價=(人工費6.33元/噸+材料成本3.54元/噸+電費1.2元/噸+維修費0.04元/噸),每一項成本明細均對應具體作業環節,避免“糊涂賬”;運輸隊實施“單車成本聯動定價”,將燃油消耗與運輸單價掛鉤,超定額1%扣10元/趟,倒逼司機優化路線,單車百公里油耗從18L降至15.3L,上半年燃油成本節約15%,這正是“花錢”思維的直接體現。二是質量與價格聯動,讓“花錢”產出最大化。綜掘四隊將巷道掘進分解為破煤、錨索支護等8道工序,每道工序設“優質獎勵單價”,驗收員實測巷道平整度、錨桿錨固力等參數,作為單價浮動依據。今年上半年,該隊因“質效雙優”獲得獎勵44萬元,實現“花錢提質、提質增效”的良性循環。
“用‘賺錢’思維去‘花錢’”,本質是對企業經營邏輯的重構。作為總會計師,我將帶領團隊以財務管控為“綱”,以市場機制為“目”,推動每一筆資金從“被動支出”轉向“主動投資”,讓“花出去的錢”都能成為“賺回來的利”,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筑牢資金效益根基。(小莊礦總會計師 李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