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經營理念”大家談專欄
在當前市場競爭加劇、客戶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傳統“以產定銷”模式已難以適應市場升級的需求。財務部門作為企業價值管理的核心,不能再局限于“事后核算、成本管控”的傳統角色,而應主動嵌入生產全流程,以“營銷”思維重構生產端的財務邏輯,這絕非簡單的管理模式調整,而是企業從“規模驅動”向“價值驅動”轉型的核心戰略,更是財務資源配置邏輯與市場價值創造規律的深度融合。
一、營銷思維的核心內涵與生產價值重構
“營銷”思維的本質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價值為導向、以數據為支撐”,這與財務追求的“資本增值”目標高度契合。傳統生產模式以“產能最大”為目標,常導致資源錯配:低附加值產品占用核心產能,高需求產品卻因生產計劃與市場脫節而錯失市場機會。而“營銷”思維指導下的“以銷定產”,通過優先保障高附加值、高需求產品的產能分配,能有效破解“越降本越滯銷”的惡性循環。從財務視角看,這一轉型有三大價值:一是提高存貨周轉率,減少資金沉淀;二是精準配置資源,高附加值產品產出能力顯著提升;三是動態防控風險,實現了資源投入與市場價值的精準匹配。
二、四大實踐路徑融入生產全流程
“營銷”思維強調 “快速響應”,而部門間信息壁壘是影響響應速度的核心障礙。財務部門需牽頭搭建一體化數據平臺,實現生產、營銷、財務數據的實時共享:
一是構建“市場-生產-財務”數據閉環。運用財務分析工具,依托已取得的數據管理能力,打通客戶需求、產能數據、價值數據壁壘,形成可視化經營看板。營銷部門每月提交“市場需求預測+已承接訂單+潛在訂單儲備”三維數據,生產部門同步提供產能負荷、設備檢修、人力配置等基礎信息,財務部門牽頭開展供需平衡分析,定期測算不同產品成本收益率,為排產計劃提供量化決策依據。
二是動態調整資源配置。深化“質穩價優”采購機制,延續“低位增儲、高位調節”策略,拓展供應渠道,確保原料供應規模與品質穩定;生產端推行“柔性排產”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裝置負荷,對優勢產品優先保障產能,對次優產品合理壓縮產量;銷售端試點“點對點直供”合作模式,通過“一企一策”提升市場占有率。
三是強化全價值鏈成本管理。從“單一成本控制”轉向全鏈條優化:市場需求階段通過深度調研精準對接客戶需求,避免無效產能投入;在生產環節落實國產化替代與長周期備件方案,降低設備維護與備件消耗成本;交付環節優化物流資源配置,提升運輸效率。
四是定期評估與調整。定期對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改進策略和方法。及時關注行業動態,學習行業先進經驗,不斷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動財務部門精益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三、強化能力提升,從“成本管控”到“價值共創”
以“營銷”思維抓生產,本質是財務部門的角色轉型——從單純的“成本管控者”,轉變為“市場需求的洞察者、資源配置的優化者、產銷協同的推動者、價值創造的賦能者”。
一是財務人員既要熟練運用成本核算、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等工具;也要跳出財務看業務,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生產工藝、客戶痛點,用財務語言翻譯業務邏輯,用業務思維優化財務管控。
二是資金上嚴格落實“資源跟著市場動”原則,優先保障原料采購、關鍵設備維護等生產要素資金需求,對低效益產品堅決壓縮生產資金占用,通過動態資金配置提高營運資金周轉率。
三是風險上完善“安全庫存動態模型”,依托經營研判機制,結合歷史銷售數據、在手訂單及市場趨勢,對需求波動大的產品實時調整庫存閾值,降低跌價風險。
四是激勵上深化日成本核算進班組機制,將降本增效課題創效金額與班組績效直接掛鉤,強化全員成本意識與算賬思維。
“用營銷思維抓生產”不是營銷部門的獨角戲,而是企業踐行“四種經營理念”的協奏曲。以市場為導向精準對接需求、以數據為支撐優化決策、以價值為目標配置資源,讓每一件產品都精準匹配市場需求,讓每一分投入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為圓滿完成全年經營目標任務、實現“經營質效提升年”戰略目標注入強勁動能!(生產服務中心副總經理、總會計師 王小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