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今年以來,大佛寺礦聚焦“超前防治、精準施策”核心戰略,圍繞地質保障、瓦斯、水害、防滅火、沖擊地壓及頂板管理六大領域,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工程實效為導向,構建起全要素、多維度的災害防控體系,為礦井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根基。

地質保障先行,構建災害治理“全息導航圖”。該礦將地質精準探查作為治災首要環節,通過“普查+勘探+智能系統”三維聯動,實現隱蔽致災因素“早發現、早治理”。全年累計施工404采區二期補勘鉆孔1.6萬余米、頂板探查孔6908米、斷層探查孔2414米,為采掘工作面掃清“盲區”。建成涵蓋測量、透明采掘等9大模塊的智能開采地質保障系統,形成井下“全息導航圖”,實現地質數據融合分析、動態推演及可視化呈現,為精準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探索“一孔多用+孔內物探”技術,結合鉆孔雷達探測精準定位前方構造,掘進效率提升顯著。

創新“1261”模式,實現瓦斯“抽采+利用”雙突破。該礦以“提濃提效、超前預抽”為主線,創新瓦斯治理技術與管理模式,推動瓦斯由“災害”向“資源”轉化。通過動態調整抽采系統分配,鉆孔延米瓦斯抽采效率由108m3/m提升至112m3/m,抽采效果持續優化。在402采區南翼實施“長距離區域預抽鉆孔+超高壓水力壓裂”工程,覆蓋煤量1750萬噸,煤層瓦斯含量從4.5m3/t降至3.13m3/t,預抽率提高27.8%。截至10月,瓦斯抽采量達2770萬m3,鉆孔施工26.8萬米,均超計劃目標。

“地面+井下”聯動,“立體”模式破解水害難題。針對復合煤層頂板水害復雜條件,該礦深刻吸取涌水事件教訓,凝練形成“井下疏放+地面抽排+定向探放”立體防治水模式。井下主動探查與疏放,在40203等工作面兩巷布置頂板高位探查孔61個,疏放離層水6萬m3,實現“治早治小”。通過遠距離定向鉆探技術,在40216、40205工作面跨區域精準探放采空區積水70萬m3,破解遠距離積水治理難題。在工作面地表布置抽排鉆孔,回采期間實時抽排含水層,結合水文孔動態監測,實現洛河水害“源頭治理、可防可控”。
精準卸壓+優化支護,筑牢頂底安全“防護網”。該礦聚焦沖擊地壓與頂板風險,通過“預裂爆破+工藝優化”,實現“源頭卸壓、安全掘進”。在4034上04、40203工作面及4煤西翼輔運巷實施頂板預裂爆破,有效降低巷道變形量與沖擊風險,實現“零沖擊”。創新小斷面掘進面“迎頭卸壓鉆機”工藝,施工人數由4人減至2人,破解設備“會車”難題。創新實施頂板支護體系優化,采用工作面順槽內錯布置、小煤柱護巷等設計,結合“見方”區域、構造帶超前加強支護,同步推進巷道維修“化整為零”策略,頂板穩定性全面提升。
科技賦能治災,安全護航發展。下一步,大佛寺礦將持續深化科技興安戰略,聚焦智能化升級與技術迭代,推動災害治理向“更精準、更高效、更智能”邁進,為打造本質安全型礦井奠定堅實基礎。(田文龍)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