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動態
今年以來,小莊礦以區隊二三級內部市場化改革為突破口,通過制度建設、指標分解、分配激勵與創新實踐有機聯動,各區隊逐步實現從“被動執行”向“主動經營”的轉變,職工從“領工資”到“掙工資”的意識深入人心,推動管理效能與經營效益雙提升。
制度筑基 構建市場化運行“四梁八柱”
制度是改革的基石。該礦各區隊在一級市場體系的框架下,結合生產實際,建立二三級內部市場化實施體系,明確權責與運行規則。瓦斯抽采隊建立的“1+N”制度體系,以內部市場化二三級市場實施方案為核心,配套《區隊價格管理辦法》《班組結算細則》《價格目錄》等,覆蓋人工、材料、能耗、運輸、設備全成本要素。

各區隊成立專項小組,運用歷史數據測算、工序分解、現場寫實等方式,編制《二三級市場價格手冊》。綜掘二隊把掘進作業細化為割煤、支護、出渣等8道工序,每道工序設定明確的人工、材料定額單價;機修車間將設備維修分為保養、小修、中修三類,依據工時和配件消耗制定差異化價格標準,確保定價合理、支出有據。
此外,各區隊全面實施“市場化仲裁機制”,對跨班組、工序的協作爭議,聯合技術員、班組長現場評估定價,既保障公平性,又為市場化運行扎緊了“籬笆墻”。
指標落地 從“大鍋飯”到“分灶吃飯”
指標分解是市場化落地的關鍵環節。該礦將年度成本預算與“雙十體系”掛鉤,通過“綜合單價包干+費用指標倒逼”模式,把人工費、材料費、電費、膠輪車運輸費、設備修理費五大核心成本逐級下沉至區隊、班組。
該礦綜采隊根據工作面推進度、設備損耗率等參數,將月度材料費指標按采煤、檢修、輔助三個班組分解,采煤班承擔截齒、液壓油等生產直接消耗;檢修班包干設備維修配件費用;輔助班負責工具、勞保用品等雜項開支,實現“班清班結、日清日結”。
“過去材料超支是區隊兜底,現在每個班都成了‘小掌柜’。”該礦運輸隊按運輸距離、載重噸公里折算為單車成本,司機領取“運輸任務單”,明確油耗、維修備用金額度,超支從班組結算額中扣除。指標細化到崗位后,司機主動優化路線、拼車運輸,有效降低了成本。
分配破局 讓“多勞多得”看得見摸得著
分配機制是激活職工動力的“指揮棒”。該礦嚴格執行“以市場結算定薪酬”原則,將班組月度結算收入扣除成本超支后,按貢獻度精準分配至個人。

該礦采掘準備隊支護工喬英賢所在班組通過市場化競標承接工程,人工費結算額達1.4萬元,人均工資增加933元。瓦斯抽采隊市場化改革徹底打破“大鍋飯”模式,過去同崗位收入差距不足10%,如今主動承擔瓦斯鉆孔施工、監測系統維護等“高單價”任務的職工,結算收入差距拉大至20%-30%,績效突出者月收入最高增加1500元,“躺平”行不通,大家都積極創新。
為強化激勵導向,該礦推行“階梯單價結算”機制,對超額完成計劃量、工程質量達優的班組,人工費單價上浮10%-15%;對材料節約超標的班組,節余全額直接獎勵職工。同時,各區隊設立“市場化工資公示欄”,每月公開班組成本節超、績效排名及個人收入明細,讓“多勞多得”可視化、可量化。
成效顯現 從“成本中心”到“效益細胞”同創效
內部市場化實施后,該礦各區隊“算賬搞生產”意識明顯增強,降本增效成果豐碩。掘進隊改變支護材料運輸方式,膠輪車運輸費同比下降8%。通風隊與矸石磚廠合作,用矸石置換青磚節省材料費用,“省下的就是賺下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三級市場化改革不僅是管理工具,更是激發基層活力的“金鑰匙”。通過制度規范、指標穿透、分配撬動,礦井實現了“崗位增值、企業增效、員工增收”的良性循環。下一步,該礦將深化市場化與數字化融合,推動成本管控向工序、崗位最小單元延伸,為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寶貴經驗。(陳亮)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