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動態
編者按: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戰略性、方向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八姆N經營理念”作為集團“奮進者”文化體系的核心理念,其提出與踐行,反映了集團20余年來發展實踐的深厚積淀,深化了對經營管理的規律性認識,順應了應對煤炭經濟下行的現實需要。
為推動“四種經營理念”走深走實,貫穿在各單位、各部門、各區隊、各車間、各班組工作開展的全過程、各環節,按照集團有關要求,公司擬在4月至10月,分階段、分主題組織開展“四種經營理念”大討論活動,旨在帶動公司上下堅持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務實創新、實干擔當,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突圍、以戰略定力應對市場變量、以行動落實促進提質增效,奮力書寫彬長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即日起,公司網站、微信公眾號開設“‘四種經營理念’大家談”專欄,陸續刊發公司兩級領導班子成員、各部門負責人等干部職工踐行“四種經營理念”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充分展現公司各條戰線干部職工立足崗位取得的新成果、新收獲,大力營造“爭做四個示范,創建一流企業”的濃厚氛圍。
以“投”代“支” 用賺錢思維重構企業價值創造邏輯
小莊礦副總經理 高虎
當前煤炭行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期,如何打破“花錢即消耗”的固化思維,用“賺錢”的眼光去審視每一筆投入,讓成本管理從被動“節流”升維為主動“投資”,構建起“以投代支、以投創效”的價值創造新邏輯,結合工作實踐和分管專業,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貫通“全流程”,將賺錢思維植入企業運營毛細血管。
一是向設計源頭要效益,讓“最優藍圖”鎖定“最低成本”。設計階段就決定了成本的70%,必須強化“技術經濟一體化論證”,在巷道布置、支護參數、開采工藝等源頭環節,追求“以最小進尺、最優投入圈定最大儲量”。大力推廣“一優三減”“三優兩提高”等舉措,嚴格設計方案審查與比選,從根子上杜絕“先天浪費”,確保每一項工程都是成本與安全的“最優解”。
二是向科學接續要效益,讓“均衡有序”保障“降本空間”。生產接續的混亂是成本失控的溫床,必須堅持“采掘并舉、掘進先行”,科學編制中長期接續計劃,統籌安排采區和工作面接替。堅持正規循環、均衡生產,嚴禁超強度、趕工期,避免效率低下與成本飆升。將災害治理工程提前納入接續計劃,實現治災與生產準備同步,避免“臨渴掘井”帶來的高額治理費用與生產損失。
三是向技術創新要效益,讓“技術紅利”對沖“災害成本”。面對瓦斯、沖擊地壓、水害等治理難題,要牢固樹立“向技術要安全、向創新要效益”理念。構建“地面與井下協同、局部向區域過渡、抽采與利用并重”的瓦斯防治體系;應用關鍵層定向長鉆孔水力壓裂等新技術,實現堅硬頂板有效弱化;完善安全監測監控網絡,引入微震、應力在線等預警技術。這些投入看似高昂,實則是以技術精度提升換取安全裕度與治理效率,最終實現“以技術換安全、以安全促效益”的良性循環。
四是向全員參與要效益,讓“涓滴細流”匯成“效益江河”。降本增效非一人之功,需全員共建,要將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壓力傳遞到區隊、班組、崗位,將材料費、電費、維修費等關鍵成本與職工收入緊密掛鉤,形成“節獎超罰”的利益共同體。大力開展“修舊利廢、節支降耗”活動,鼓勵一線員工動手維修、自制配件,把“省”字做到極致,讓“省下的就是賺下的”成為全員共識。
二、把準“三個點”,讓資源配置精準命中價值靶心。
一是聚焦“卡脖子”環節精準發力,實現“痛點投入”引爆“爆破式回報”。制約產能釋放、效率提升的“瓶頸”就是投入的黃金靶點。某煤礦針對主運輸系統效率低下這一長期痛點,果斷投入2000萬元實施皮帶機智能化升級,運輸效率提升50%,僅用3個月就收回改造成本。我們優化災害治理投入結構,將資源向超前治理傾斜,例如提前布局關鍵層水力壓裂工程,確保工作面回采時不受災害治理干擾,保障生產連續穩定,就是通過“花錢”打通產能釋放的“任督二脈”。
二是聚焦“隱性浪費”環節精打細算,在“擠水分”中挖出“真金白銀”??床灰姷睦速M往往比顯性浪費更驚人。某煤礦通過大數據優化通風系統,將風量調節精度從±15%壓縮至±5%,年節電960萬度;推行“避峰就谷”用電策略,單月節省電費超80萬元。設備采購堅持“功能定制化”,剔除80%的非必需、不適用的“冗余功能”,某批次掘進機采購成本直降22%。這些實踐說明,“摳”的智慧在于精準識別并消除系統性、流程性、結構性的浪費,讓每一度電、每一顆螺絲都物盡其用。
三是聚焦“人效提升”環節持續賦能,讓“人才投資”釋放“復利效應”。人是價值創造的最終載體,省下來的成本,應優先反哺于人的能力建設。某煤礦投入500萬元開展智能化設備操作與維護專項培訓,員工技能顯著提升,人均工效增長35%,這筆投入撬動的不僅是當下效率提升,更培育了面向未來的核心技能隊伍,其產生的“乘數效應”與“長期復利”遠超物質投入。
三、算好“三本賬”,從“支出減法”到“投資乘法”的戰略轉向。
一是算清“戰略賬”?;ㄥX是為了贏得未來競爭力,智能化不是成本包袱,而是關乎生存權與發展權的戰略投資。以某煤礦5G+智能綜采系統為例,單工作面減少作業人員12人,噸煤成本下降18元,這筆投入表面上花費巨大,實則購買的是未來五年的技術領先地位與市場話語權。再如集中供液硐室、智能通風系統等“超前布局”類投資,雖然短期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但卻為后續大規模集約化生產掃清障礙、釋放潛能,是典型的“栽樹工程”。
二是算透“效率賬”。讓小數點成為效益倍增器,效率提升一分,成本攤薄一成。某煤礦在設備智能診斷系統上投入后,故障預警準確率躍升至92%,停機時間縮短40%,相當于每年多采出1.5個標準工作面的產量。這啟示我們,投入的關鍵在于能否撬動“人、機、環、管”效率的系統性躍升。
三是算準“安全賬”。安全投入是唯一“保本”的投資。某煤礦投入800萬元升級采空區水害監測系統,成功預警并化解了一起潛在透水風險,避免了可能造成的超5000萬元直接損失以及難以估量的社會聲譽損害。這800萬元的投入,買回的是企業生存權、隊伍穩定力、生產連續性和社會公信力。災害治理技術的投入,更是打通安全高效開采瓶頸的“鑰匙”,直接釋放優質產能,實現安全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四、重塑“決策觀”,牢記“三個不” 讓賺錢思維引領行動自覺。
一是不做“守財奴”。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省。對保障安全根基、提升核心效率、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投入,要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魄。如本質安全型設備改造、智能化升級、高技能人才培養、預防性安全設施投入,都是“明智的奢侈”,其長遠回報遠超當下支出。
二是不當“冤大頭”。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多,杜絕盲目投入、面子工程、無效功能。設備選型必須堅守“地質匹配度、安全保障性、操作友好度”三個原則,嚴防“削足適履”。采購環節堅持“功能定制”,剔除冗余配置,每一分錢都要問:“它能帶來什么回報、這個回報是否匹配投入?”這是“精準吝嗇”的智慧。
三是不搞“一刀切”。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資源有限,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先保障能直接產生安全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產高效工作面投入;對非生產性支出、低效項目要敢于“斷舍離”。資金投向必須遵循“高杠桿、強關聯、長周期”的效益優先原則,確保投入效能最大化。
當我們把每一張支票都視為一份“投資協議”,把每一份預算都看作一筆“增長基金”,成本壓力就能轉化為競爭優勢,資源約束就能激發創新動能,當每個部門都能從“成本中心”蝶變為“利潤引擎”,我們必將在這場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考中,交出無愧于使命的優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