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動態
為充分調動全員學習陜煤集團“四種經營理念”、參與降本增效行動的積極性,根據公司《關于開展“四種經營理念”落地提升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自5月份開始,公司面向全體干部職工開展“四種經營理念”“金點子”征集活動,引導廣大干部職工立足崗位主動學習思考,以實際行動和實實在在的成效為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做出貢獻。公司網站、微信公眾號開設專欄,交流分享“四種經營理念”“金點子”案例。
今天推出案例分享第二十期,一起來看看優秀的“金點子”吧!
大佛寺礦:自主加工前探梁 降本增效保安全

具體內容:在井下巷道掘進過程中,前探梁臨時支護裝置肩負著守護工作面迎頭頂板安全的重任。然而,以往使用的機載臨時支護裝置在長期高負荷運轉下,其前伸及側伸部件易彎曲變形,不僅削弱了支護穩定性,更帶來了故障率攀升、維修頻次及配件成本激增等連鎖反應,間接拖累了掘進循環進度,成為制約安全高效掘進的“卡脖子”難題。為此,大佛寺礦結合日常維修積累的數據,精準定位故障高發點,對裝置的承重結構、關鍵連接部位進行系統性強化與優化,自主設計加工了新型前探梁臨時支護裝置。
取得成效:該裝置的成功應用,有效解決了常規機載前探梁存在的弊端,在確保掘進工作面安全高效生產的同時,減少了設備采購成本。外購一套同類裝置大約需要10萬元,而自主加工人工成本及鋼材等材料費用共計約為8000元,單套裝置直接節約采購成本9.2萬元。
胡家河礦:采空區智能監測與自動注氮系統

具體內容:胡家河礦在401110運輸巷與402103灌漿巷采空區密閉墻,創新應用智能監測與自動注氮系統。該系統以KJ1698煤礦密閉空間多參數監測平臺為核心,集成無線傳感器、基站、PLC及本安電動閥門等設備,實時采集并傳輸密閉區內CH?、CO、O?濃度及溫度等8項關鍵參數。系統以壓差與氧氣濃度為預警核心指標,通過PLC智能聯動控制注氮設備,實現異常條件下自動啟停,構建起“監測—預警—處置”一體化閉環防控機制。
實施效果:系統投運以來,已累計完成自動注氮372次,替代人工巡檢186人次,有效節約人力成本6.9萬元。通過實時監測與智能響應,顯著提升了密閉區防滅火的可靠性與應急響應效率,強化了對煤自燃、瓦斯及煤塵爆炸風險的早期預警與主動防控能力,為礦井防災抗災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小莊礦:液壓支架間高壓膠管纏繩防護

具體內容:小莊礦40307工作面架間進回液管路在使用中易因摩擦導致磨損,更換頻率高,增加了生產成本。該礦通過優化管路防護方式,對工作面架間進回液管路進行纏繩防護,將已磨損的架間管路全面更換,并采用尼龍繩對管路進行吊掛,減少管路摩擦損耗,降低更換頻率,實現降本增效。
實施效果:40307工作面管路優化以5#-118#架為核算區間,每架2根管路,共計236根。未采取措施前,每根膠管成本400元,更換周期4個月,年度總成本400×236×3=283200元。采取措施后,每根膠管更換周期延長至12個月,單根管路需50m尼龍繩,成本7元,年度總成本(400+7)×236=96052元。通過管路防護優化,年度成本節約283200-96052=187148元。
文家坡礦:“避峰就谷” 巧控水位

具體內容:文家坡礦實施排水系統智能化運行模式,實時監測礦井涌水量,精準調控主排水泵房與盤區水泵房運行。在用電低谷時段滿負荷運轉,將水倉水位降至最低,高峰時段則維持低能耗運行。此外,該礦還根據實際需求,將部分小型排水點電泵更換為風動泵,進一步減少生產用電量。
實施效果:該舉措實施后,排水系統全年預計節約電費支出10余萬元,且水倉水位始終穩定在合理區間,既有效保障了礦井排水安全,又實現了對排水過程的精細化管控。
孟村礦:管道傳感器專用氣水分離器

具體內容:由于礦井瓦斯抽放泵站管道間管道出氣端處存在大量水霧,導致管道處甲烷傳感器長期受到浸蝕,造成傳感器各類元件頻繁出現故障需更換。為此,孟村礦自主創新管道傳感器專用氣水分離器裝置。該裝置采用內徑φ50mm的鋼管和φ10mm的螺旋管焊接,并與φ10mm的透明軟管連接,通過將大量含水的蒸氣引入分離器中,使其離心向下流動并通過疏水閥排出,從而實現讓出氣端干燥清潔的氣體進入傳感器氣室,從根本上避免了水汽引發的傳感器故障。
實施效果:自5月份裝置安裝后,瓦斯抽放泵站處傳感器至今未出現因管道內水霧、水汽造成的損壞,進一步提升了監測監控數據的準確性,全年預計可節約費用27.6萬元。
文家坡發電公司: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電動門改造

主要內容:文家坡發電公司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電動門原安裝于閥門井坑內,因地勢低、雨天易積水且污水滲漏難根治,電動門長期受潮,頻發電機燒毀、線路短路故障,增加了維修成本與檢修量,還多次致污水系統停運,威脅環保達標排放與生產連續性。該公司技術團隊經多次勘查論證后實施改造,將5臺電動門整體遷移至井坑外高地勢、通風干燥處,并同步優化了設備固定支架與電纜布線。
實施效果:5臺電動門徹底告別高頻故障狀態,設備運行穩定性提升100%。經測算,年減少電動門維修費用約5萬元,同時因無需頻繁下井坑檢修,檢修人員相關工作量降低50%,作業安全風險同步下降。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實現24小時連續穩定運行,處理后的達標污水日均向脫硫系統工藝水箱供水約80噸,確保了脫硫系統無斷水風險,有力保障了公司環保達標排放與生產連續性“雙不掉鏈”。
生產服務中心:廢舊設備“變廢為寶” 鋼帶余料“物盡其用”

具體內容:生產服務中心原礦用W型鋼帶機因沖孔、剪切分體式設計,上料架過長導致加工后余料無法處理,造成資源閑置浪費。為破解這一痛點,中心對W型鋼帶機進行升級改造,自主設計聯動機構,合理布局沖孔模具與剪切刀具,通過優化液壓油路實現“沖孔-剪切”工序無縫銜接,同時,逐件檢測廢舊液壓控制系統的液壓泵、電磁閥等核心元件,更換老化密封件并重新調試壓力參數,保障液壓動力穩定輸出,精準滿足余料加工的尺寸與精度要求。
實施效果:新工藝成功破解了鋼帶余料無法加工的難題,經實際測算,該設備年處理鋼帶余料5余噸,直接降低生產成本8萬余元。同時,廢舊液壓控制系統及料架的再利用,避免了設備閑置浪費,進一步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物盡其用、降本增收”。
鐵運分公司:內燃機車激光雷達定位檢測裝置

具體內容:鐵運分公司兩站每批次調車作業結束后,機車需返回車間進行整備巡檢,由于入庫線路受曲線幾何尺寸限制,每次作業需指派人員進行引導入庫,既增加了勞動強度又存在車速控制不當導致沖撞車擋的安全隱患。對此分公司積極組織創新團隊研發了內燃機車激光雷達定位檢測裝置,有效防止機車沖撞車擋和越過車擋事故的發生,確保機車入庫的安全性。
實施效果:該裝置以西門子可編程控制器(PLC)為控制核心,采用激光雷達探測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在機車進入盡頭線時自動進行聲光報警提示,當小于安全距離時由車載可編程控制器(PLC)自動發出緊急制動信號,迫使機車制動,對鐵路行車安全具有可靠的保證作用。降本增效方面,分公司自購元器件并進行編程調試,成本投入1.26萬元,較業內采購價節約成本4.45萬元。
電力公司:余電上網創效益

具體內容:電力公司2.36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所發電能供生產服務中心使用,每天11:20—14:00為廠區停產時段,并網點常因防逆流導致開關柜跳閘,存在棄光現象,造成電能浪費,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收益期變長。
實施效果:電力公司積極完成光伏發電入網審批,改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白天可以自由發電、應發盡發,在滿足服務中心用電的基礎上,剩余部分輸送至電網進行結算。光伏發電每年余電上網約20萬度,可收入約7萬元。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