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動態
何以立“新”,方能致“興”?今年以來,文家坡礦堅持把創新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聚焦技術升級與管理優化雙輪驅動,在持續“小步快走”中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讓前行之路越走越堅實、越走越順暢。

技術創新匯合力
如何讓風筒與噴漿作業互不干擾?該礦綜掘四隊干部職工用一個“奇思妙想”實現了共贏:利用廢舊錨桿、鋼管等材料制作風筒懸空保護裝置。該裝置固定于皮帶H架上,可使風筒穩妥懸空并沿巷道走向實現圓弧狀平順過渡,既避免了反復拆裝風筒的效率瓶頸與安全風險,也讓廢舊材料重獲新生,實現安全與效率的雙重提升。
如何讓挖機電纜“收放自如”?在井下挖機作業中,伴隨著車輛的頻繁進退,電纜收放管理成為制約工作效率的癥結。該礦生產準備隊技術骨干憑借手邊配件,自制簡易拖纜裝置:在頂板加裝滑輪工具,實現電纜靈活牽引;在電纜末端加裝配重塊,利用重力勢能實現自動回收。從而以“零成本”方式破解生產難題,達成減人增效提安的綜合成效。
如何讓噴漿作業更加高效便捷?該礦綜掘二隊用一個“小風嘴”完成“大升級”。運用三通、大口徑截止閥等配件,研制加力噴漿風嘴,以雙風路設計顯著提升噴漿功率。結合混凝土速凝劑的使用,推動作業方式從“短噴、薄噴”升級為“長噴、厚噴”,牢牢守住8厘米安全厚度底線。
如何讓風水管路充分發揮效能?該礦綜掘一隊總結41盤區安全生產經驗,在42盤區巷道掘進期間,為所有風水管路接口預先加裝軟管,保證作業人員“即插即用”,在實現接口連接規范化便捷化、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時,杜絕因管路連接導致的臨時高空作業風險。

小創新匯聚大能量。該礦積極激發一線智慧火花,讓一個個“方便一點、安全一些”的金點子,凝結為提升效率、筑牢防線的堅實力量。截至10月底,累計征集創新成果180余項,其中35項獲評優定級。這些來自基層的實踐智慧,成為驅動礦井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強勁引擎。
管理優化有巧思
“人防”與“技防”如何雙輪驅動,筑牢安全防線?該礦以構建統一的安全網絡巡查管理體系為抓手,成立專項領導小組與巡查專班,整合各部門、區隊遠程監督力量,對安全監測、人員定位、工業視頻等系統實行高強度、一體化監管,有效打破信息壁壘,形成全域性風險防控合力。

技術筑牢“防火墻”,制度擰緊“責任鏈”。該礦鞏固拓展安全管理“AB角”制度,讓相近崗位安全管理人員結成“安全搭子”。通過規范化的互為備崗、協同應急機制,不僅實現安全管理的“無死角”備份,更激發了團隊協作的乘數效應,帶來安全事務處理效率提升15%的實在成果。
在銷售管理的戰線上,該礦秉持“朋友圈里出效益”理念,不斷深化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園區內部協同。前十個月,通過皮帶棧橋向文家坡發電公司輸送煤泥19.4萬噸、矸石43.5萬噸、末煤61.2萬噸,向渭化彬州公司供應煤炭產品87.8萬噸。依托“塬上煤塬上用”的本地消納模式,將運輸成本轉化為實在利潤。
據分析統計,每在新民塬上“內銷”1萬噸煤炭產品,該礦即可節省物流費用約40萬元。為此,在科學設定倉位管理目標的基礎上,該礦積極開發定制化煤炭產品,確保將塬上訂單“吃干榨盡”。以渭化彬州公司為例,針對其原料流動性需求,采用適量中塊煤替代精末煤,既滿足客戶用煤需求,又降低塊煤破碎成本,實現提質增效“雙贏”目標。
以“新”破題,以“興”作答。技術“微創新”與管理“小巧思”同頻共振,匯聚成驅動發展的磅礴動能。今后,該礦將持續從生產一線汲取智慧力量,讓創新浪潮奔涌不息、管理活力充分釋放,在“新”“興”交融的實踐中,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韓炳萱)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