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經營理念”大家談專欄
在應急救援工作中,裝備保障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救援行動的成效與成敗。陜煤集團始終將“四種經營理念”作為經營管理的核心理念,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指引。我深刻認識到,要切實提升裝備保障水平,必須轉變思維模式。圍繞“用‘乙方’思維做‘甲方’”理念,結合救援裝備管理職責,就如何提升服務意識、強化裝備保障工作,我談幾點認識與體會。
一、把握“乙方”思維,凸顯核心價值。
“乙方”思維的核心要義在于“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將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救援裝備管理工作而言,我們的服務對象具有廣泛性,既包括救援中心內部的各部門、各中隊,也涵蓋了裝備供應合作方。救援裝備是應急救援人員手中的“武器”,裝備保障的及時性、可靠性,直接影響著救援隊伍能否在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倘若我們仍秉持傳統的“甲方”心態,被動地進行裝備管理,就很可能出現裝備與實戰需求脫節、保障工作與救援行動錯位等問題,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應急救援形勢。唯有主動踐行“乙方”思維,積極對接各方需求,精準破解裝備保障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才能讓每一件裝備都充分發揮其效能,真正成為提升救援戰斗力的“倍增器”,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堅實的裝備支撐。
二、正視現存問題,找準服務短板。
結合日常工作實際,從項目管理和內部協同兩個維度進行審視,當前我們在服務意識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在項目管理層面,需求對接存在 “溫差”,未能精準貼合實戰。在救援裝備采購、更新等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時我們過于強調“甲方”的標準和要求,習慣于以自身制定的方案為導向,而忽視了深入一線進行充分調研。例如,部分新裝備不符合實戰操作習慣,增加學習成本、影響效能且造成浪費,裝備更新周期與救援任務、損耗不匹配,出現閑置與短缺問題。在內部協同層面,內部協同中,聯動響應有“斷點”,裝備保障信息傳遞不主動及時,與業務部門聯動低效,新裝備培訓銜接不暢、跟進不及時,致使部分指戰員對新裝備的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夠熟練。
三、踐行“乙方”思維,提升保障效能。
(一)在項目管理上,變 “方案主導”為“需求導向”,確保裝備與需求精準匹配。
一是建立“一線需求直通車”機制。在裝備采購、更新項目啟動前,組織一線指戰員、技術骨干深度參與方案評審工作,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確保裝備的功能設計、性能參數等能夠緊密貼合實戰需求,讓裝備真正“適銷對路”。
二是推行“項目后評價”制度。裝備投入使用后,由使用部門及各中隊對裝備的適用性、可靠性、易用性等進行全面打分評價,評價結果將作為下次采購項目的重要依據,形成“需求收集-采購實施-使用反饋-優化改進”的閉環管理體系,不斷提升裝備采購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二)在內部協同上,變“被動保障”為“主動嵌入”,提升聯動保障效能。
一是建立“裝備狀態實時動態臺賬”。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所有救援裝備的運行狀態、標校情況、維修進度等進行實時跟蹤和動態管理,并及時向相關部門和中隊推送信息,提前預警裝備可能出現的 “亞健康” 狀態,確保裝備始終處于良好的戰備狀態。
二是主動深度參與應急預案編制。在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積極提供各類裝備的性能參數、操作限制、適用場景等關鍵信息,確保應急預案的制定能夠與現有裝備能力精準匹配,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定期組織“裝備服務日”活動。由裝備管理部門主動上門對接各中隊的裝備需求,現場為指戰員提供小型維修、操作指導、故障排除等服務,及時解決裝備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升指戰員對裝備的掌握程度和使用效率。
四、深化服務理念,貢獻保障力量。
我們將進一步強化“乙方”思維,將其貫穿于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以“服務零差評”為目標,不斷提升裝備保障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為應急救援工作筑牢裝備保障防線,切實將上級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轉化為強大的實戰能力。(救援中心副主任 劉鳥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