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
今年以來,大佛寺礦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管控”原則,積極從技術、管理、隊伍三個維度發力,持續夯實沖擊地壓防治基礎,為礦井安全生產筑牢“銅墻鐵壁”。

源頭管控“下實功”,摸清災害“家底”。沖擊地壓的發生與地質條件、開采布局密切相關,源頭預防是關鍵。該礦聚焦地質條件與開采布局兩大關鍵,持續深化隱蔽致災因素普查,綜合運用地面補充勘探、三維地震、電法等技術手段,開展地質超前勘探,精準掌握井田內的煤層賦存、地質構造、地應力分布等情況,建立詳細的地質數據庫,為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基礎依據,夯實“透明地質”技術保安能力。同時,持續優化開采設計,避免在高應力區域布置工作面,合理確定開采順序和巷道布置方式,降低煤層和圍巖的應力積累,從源頭上降低沖擊風險。

監測預警“織密網”,實現風險“早干預”。實時監測是及時發現沖擊地壓隱患的“千里眼”。該礦建成覆蓋全開采區域的立體化監測網絡,整合微震監測系統、應力傳感器、巷道變形觀測儀等設備,實現對煤層應力變化、圍巖活動狀態的24小時動態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同時,配備專業分析團隊,對監測數據進行實時解讀,通過數據趨勢分析判斷沖擊危險等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并積極采取煤層注水、鉆孔卸壓、爆破卸壓等措施,主動釋放應力,及時消除潛在風險,確保沖擊地壓可防、可控、可治。

管理培訓“強根基”,提升防治“硬能力”。沖擊地壓防治不僅需要技術支撐,更離不開規范的管理和專業的隊伍。該礦進一步健全完善沖擊地壓防治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和崗位的職責,將防治工作納入日常安全管理流程。同時,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使其掌握沖擊地壓的基本知識、預警信號和應急處置方法,提高全員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模擬沖擊地壓發生場景,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確保在突發事件中能夠快速響應、有效處置。
沖擊地壓防治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持續完善防治體系。該礦將積極探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沖擊地壓防治體系,嚴格落實各項防治措施,以更嚴標準、更實舉措防范化解風險,全面筑牢礦井安全屏障。(杜繼濤)
編輯:達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