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動態
近日,小莊礦東部輔助運輸大巷“以矸換煤”項目正式啟動,矸石預制塊制作突破3500塊,完善了“井下源頭減量+地面綜合利用”矸石處置模式,實現了固廢全過程溯源管理,助推“出煤不見煤、矸石不升井”的固廢治理目標落地,奏響綠色發展最強音。

該礦東部輔助運輸大巷“以矸換煤”項目是在東部膠帶運輸大巷“以矸換煤”項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經科學規劃后的拓展工程。項目從東部輔運大巷3#聯巷以西50米處開始,直至東部輔運風門段,逐段進行起底作業,總起底長度達2024米。施工采用綜掘機后退式工藝,起底產生的浮煤由無軌膠輪車轉運,同時將巖巷生產的矸石運送至已起底區域,借助挖機、鏟車完成巷道回填整平工作。起底作業為全斷面施工,長2024米、寬5.5米、高1.5米,預計可回收煤炭約2.2209萬噸、填矸約4.1745萬噸。這種“以矸石換煤炭、用廢體換實體”的創新舉措,不僅開拓了矸石綜合利用新路徑、大幅提升了矸石利用率,還實現了煤炭資源的最大化回收。
為保障工程有序推進且不影響巷道后續使用,該礦編制了《東部輔運起底填矸充填方案》,對開挖、回填、平整、設備應用、巷道支護等環節進行嚴格規范,確保矸石回填后巷道高度符合原設計4.97米的標準要求。施工采用分區段起底回填、交叉作業的方式,利用φ6.0mm圓鋼加工的1200×2000mm金屬網進行臨時防護,未鋪網區域嚴禁人員進入,后期完成施工后進行拆除復用。此外,起底期間嚴格保障排水系統正常運行,水泵一備一用,臨近排水點時提前拓深水倉,杜絕積水漫溢。對于底板滲水、積水區域,回填前先鋪設100mm厚攪拌料,再進行矸石回填,真正讓矸石成為安全運輸的堅實“基石”,深化推廣了東部膠帶運輸大巷“以矸換煤”項目的示范經驗 。

在“降本增效”理念的引領下,該礦積極探索矸石綜合利用新途徑。創新性地將矸石粉碎后,按1:3:1的比例與米石、水泥混合制作預制塊,單塊預制塊可創造3元效益,目前已制作3500余塊,創效約10500元。同時,該礦有序推進閑置巷道填充、預制塊及磚塊制作、密閉墻封閉施工等項目。今年以來,已完成7處閑置巷道及硐室的矸石填充工作,40205運順機頭硐室正在穩步推進,累計填矸量約18萬噸。完成填充的巷道采用矸石預制塊及磚塊砌墻封閉,不僅密封性好、無漏風問題,而且便于后續維護與檢查。
近年來,該礦始終踐行“井下源頭治理、地面綜合治理、循環綜合利用”的理念。井下方面,強化源頭管控,嚴格落實放頂煤開采措施,從生產源頭做好煤矸分選,降低原煤含矸率;掘進、巷道維修過程中實施“矸煤分運”,減少地面排矸成本的同時提高煤炭純度;閑置巷道填充過程中,運用鏟車進行推進、壘積、壓實,降低閑置空間,提高巷道填充率。通過實施閑置巷道填充、復用地坪施工及“以矸換煤”等項目,累計利用矸石約130萬噸,實現了矸石的井下循環利用。地面方面,將洗選矸石與其他原材料混合制成預制塊、磚塊,應用于井下密閉墻施工、矸石山邊坡治理、風井廠區路面鋪設等,推動礦井向安全、綠色、經濟、高效方向轉型升級。同時,持續推進矸石山復綠工程,通過補栽樹苗、播撒草籽,完善排水、噴淋系統,定期養護,成功將“黑色矸石山”變為“綠色生態帶”。
下一步,該礦將積極對標智能化矸石處理充填領域的先進設備、系統和技術,持續提升矸石綜合利用率,力爭實現矸石“返回家鄉、深埋地下”的目標,全力創建矸石綜合利用示范礦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計忠榮 陳依琛)
編輯:達文娟


